2025年7月配资炒股配资专业,离正式上映还有两周,电影《731》再次冲上热搜。
理由不是票房预售破纪录,而是“举报量破纪录”。
相关信息显示,电影《731》仅凭一段30秒的预告片,就引发了上百万人联名抵制。
微博话题#抵制731上映#阅读破8亿;家长们说“太血腥”;部分自媒体说“破坏中日友好”;还有人神神秘秘地劝删帖,“别给境外势力递刀子”。
这部耗时十余年筹备完成的历史题材影片,为何会掀起如此轩然大波呢?
要知道本部片子原计划去年7月31日就要上映,后来因为反对声太盛,不得不挪到了今年7月31日,可今年同样面临了巨大的压力。
那么,到底是哪些人在阻止电影上映呢?他们究竟在害怕什么?
电影《731》,是一部充满荆棘的史诗级巨作,导演赵林山为了完成这部巨制,几乎搭上了其能够付出的一切。
展开剩余85%2017年,赵林山首次启动该项目时,就遭到了业内罕见的阻力。
题材的极度敏感性让众多投资方望而却步,项目一度濒临流产,最终在长影集团老领导的鼎力相助下才得以继续。
赵林山在央视采访中透露,从立项、制作到最终获得“龙标”许可,每一步都步履维艰。
那种艰难的压力,不仅来自资金压力,还源于无形的外部干预。
如,当赵林山首次前往哈尔滨“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”采风时,馆长金成民态度异常冷淡。
甚至将他拉到一旁严肃质问:“你真的要拍这部电影吗?”
馆长随后透露,此前已有三位导演尝试拍摄同一题材,但“都不在了”,有的死于疾病,有的死于车祸,有的死于意外。
馆长的警告,无不暗示着那一题材背后暗藏的潜在的危险。
为了还原历史真相,赵林山团队自2018年起辗转日本东京、千叶县、福冈等地,查阅了大量美国解密档案,搜集影像证据。
导演甚至让儿子退学,亲自赴日一线调查,全力支持其倾尽一切的作品《731》。
剧本创作耗时十年,拍摄期间上到导演,下到每一位演员都付出了极大的心理折磨和伤痛,最终完成了鸿篇巨制。
当影片最终完成时,赵林山与妻子相拥而泣,那泪水既是对艰难历程的释放,也是对历史责任的担当。
然而,电影甫一进入宣传期,便遭遇了规模空前的抵制浪潮。
2024年5月预告片发布后,社交媒体上迅速涌现大量举报,签名人数突破百万。
后来不得不将影片调整了档期,为了暗合“731”所指,影片甚至甘愿等待一年,于2025年7月31日上映。
可即便如此,今年的影片宣传依然没有躲过举报和抵制。那么,到底是谁在抵制呢?
一类是以“保护儿童心理健康”为由的部分家长,他们声称孩子看到预告片截图后“做噩梦”。
另一类是打着“维护中日友好”的旗号,指责影片“煽动仇恨”,不利于国际形象和中日关系。
透过现象看本质,对于以上的言论很显然是有人故意为之,要知道作为中国人,每一位华夏儿女都不会因为以上的原因,掩盖历史真相,自欺欺人。
一、怕孩子做噩梦,还是怕自己醒来?打开投诉贴或者评论区,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“孩子”。
那些别用有心的“家长”,又在用孩子绑架道德,用孩子来压制还原真实历史的影片的上映。
家长们称,“解剖、鼠疫、冻伤实验,那种画面让小孩怎么做作业?”
可80年前,在零下三十度的哈尔滨平房区,被日军拖进实验室的中国孩子,连做梦的机会都没有,更没有可能性写作业。
导演赵林山把当年铁笼一比一复刻搬上银幕,却被投诉“铁栏杆结霜的画面令人不适”。
有趣的是,同一批家长,可能前一天还在短视频里给孩子刷“抗日神剧”手撕鬼子,血浆四溅却哈哈大笑。
他们真正怕的,究竟是血腥,还是让孩子意识到:真实历史比任何恐怖片都残酷?
二、怕“煽动仇恨”,还是怕承认罪行?预告片发布当天,日本外务省罕见地发出23条外交照会,称影片“会误导国际舆论”。
几个小时后,中文互联网上出现海量复制粘贴的文案:“电影破坏中日友好”“不要把旧账翻出来”。
这如出一辙的言论,这几乎同频的舆论导向,不得不让人怀疑,这背后是有人,或者有团队在有意操作。
要知道,友好不等于遗忘。
奥斯维辛可以年年拍、年年放,为何731不能拍?
德国总理在华沙之跪,并没有让德国失去尊严;相反,越是拒绝面对历史的人,越害怕别人把历史拍成电影。
当年731敢那么做,如今却不敢面对真相,不敢承认罪行,这样的人不配说“煽动仇恨”,因为他们对中国人的做法已经深入人心,恨入骨髓。
三、怕“精日”滤镜碎了一地镜头里,演员李乃文饰演的军医崩溃撕毁实验报告,其实是对真实事件改编,或者说真实的事件比影视剧还要残酷:
当年被迫协助活体解剖的中国医生,最终把手术刀扎向了自己的大腿。他无法忍受自己的行径,无法原谅自己的罪行。
而这样的镜头,竟然遭到了投诉,说是“过于猎奇”。
何其可笑?要知道当年731对中国民众的毒害更甚,他们脑洞大开想出的折磨国人的手段,比猎奇更残酷,残忍。
而在有些人眼里,日式滤镜应该是樱花、和服、夏日祭;731那三个数字,只能永远留在教科书第87页的角落里蒙尘。
电影把滤镜撕掉,让“精日”们忽然看清:自己顶礼膜拜的“文明”,另一面是冻伤实验留下的黑色坏疽。
滤镜碎了,信仰就塌方,于是只好大喊“举报”。
要说到“家长们”的矫情,年轻人的理性和勇敢,真是值得点赞。
或者说,现在太多的“家长们”在洪流的社会中已经迷失了自我,或者已经沦为了外国势力的工具。
电影官方微博下,点赞最高的一条留言是:
“如果这片子真的吓到我女儿,我就带她再去一次哈尔滨平房区遗址,告诉她——电影里演的,不到真实的万分之一。”
年轻人用“二刷、三刷”对抗举报;B站UP主把预告片一帧一帧解析,弹幕刷屏“牢记历史”。
比起家长口中的“心理阴影”,00后更愿意直面阴影,因为他们知道,只有知道黑暗有多黑,才更懂得光在哪里。
读者们配资炒股配资专业,关于“很多人抵制731电影”,大家怎么看?如果喜欢本文章,请分享收藏哦~
发布于:山西省聚宝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